我眼中的魔都

“在上海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人。各人过着各人的生活。每一位都是平等没有差别的。这是一个所谓的‘国际都市’。寻遍全世界,还没有一像上海那样的都市。”        ——村松梢风


引言

“魔都”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村松梢风的书《魔都》里,现在来看,确实没有比这个词语更适合来描述上海了。上海这个城市所具有特殊魔力,是无法具体的表示和描述的。这些年,我开始欣赏和喜欢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它慢慢成为了我生活的依赖和目标。这个充满赛博气息的都市在很早的时候就与我这辈子结下不解之缘。一直都想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一下我对这城市的感情和想法,今夜风很安静,没有比这个时候更适合用文字来记录这一切了。


接触

列车缓缓驶入站台,“叮咚,上海站到了。”

记得第一次来到上海是2014年的暑假。那时的高铁并不发达,我从我的故乡——美丽的瓷都——景德镇,随着我母亲乘坐了将近20小时的火车来到上海,中途还需要在南京转车。之后高铁在全国迅速普及,也就再也没有过乘绿皮火车去上海的独特体验了。

早上大概10点,列车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驶入上海站,那时懵懂的我并没意识到,这第一次的“接触”竟意味着一辈子。这次是完全以游客来到上海,也就如其他游客一样穿过长1599米的南京路步行街,心里感慨着100年前上海租界的繁华景象。

外滩

直到走到四川中路,陆家嘴干霄凌云的高楼的灯光照射到我的双眸,仿佛未来城市般,左边的和平饭店透露出历史厚重的尘土味。我眼前的是极具代表性的陆家嘴夜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金中心和震旦大厦鳞次栉比,陈列在江对岸。在外滩打卡后乘跨江轮渡渡过黄浦江到达陆家嘴。还记得那时候上海中心并没有竣工,在世纪大道抬头一看,那建设了一半上海中心耸入高空,吊重机像是一个高空的精灵摆动着身躯,仿佛在炫耀着自己雄伟的使命。

在这个诺大的城市逛了很多天,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巨大的心脏在搏动,体验到其独有的活力和魅力。临离开时,列车驶出上海界的最后一缕阳光照在我的眼前,给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那时候我就立志长大后要来上海寻找我的人生意义。之后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上海,印象很深的是15年暑假。从南昌飞上海,时间是下午5点飞到7点,时间正好。坐在飞机上靠近左舷窗,在万米高空巡航时,大概是傍晚6点,西边的夕阳照在云层上,洒落一片金光。

而当飞机到上海上空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第一次在空中欣赏上海的夜景,路灯使道路变成了一条条黄光光带,彼此交织纵横,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网,整体来看仿佛是一颗不夜的东方明珠。

飞机夜景


精神和底层

整个场景就像是一场不堪重负的舞台剧,所有人都在尽力表演着,又在紧张地准备着下一幕的表演。

谈及上海人,很多人都觉得上海人“排外”、“小气”和“锱铢必较”。接触了这么多上海人,虽然并不排除有极个别上海本地的中老年人“排外”,其实绝大部分上海人都是兼容并包的。这个城市很宽容,你能在这找到立足之地,就不会所谓排挤你。而对于“小气”这个误解,更深入了解之后才能体会到,我其实更愿意称它为一种“契约精神”。是所谓你不欠我的我不欠你的,我挺喜欢这种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的。大家遵守规则就是朋友,按照程序办事,谁也别亏了谁,我不占你便宜,你也别占我的。人们对于规矩的自觉遵守造就了这座城市较高的素质和契约精神。

经常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上班高峰期的公交车上,车上总是挤满了上班族。前门上不去,大家就从后门上去,然后把公交卡或者手机一个人传一个人递到最前面刷卡/扫码,再一个个递回来。所有人都习惯了这个做法,像一套系统一样,不需要说话和交流。后门的人上车都自觉递公交卡,司机也不会数人,关了门就发车,中间递卡的人也不会漠不关心,一切都像安排好的。第一次看到这种现象深受震撼,但随着更加对这座城市和人民的了解,才觉悟这种现象并不离奇,甚至是理所应当的。

讲到上班族,总易联想到上海的超快生活节奏,在这个方面我的心情甚是复杂。几年前挤过一次上班高峰期的地铁2号线,因为是贯穿东西的大动脉,所以人流量多到难以喘息。进站的路上,能看到有人在打电话,有人在发邮件,有人又在小跑着吃早餐…整个场景就像是一场不堪重负的舞台剧,所有人都在尽力表演着,又在紧张地准备着下一幕的表演。对这个舞台剧的运作我充满了怜悯,但是下一秒又为自己以后注定会成为其中的一个龙套演员而悲哀。

起初对于这种极快节奏的生活我是不解甚至有点愠怒的,深刻感受到了无产阶级者被压迫的劳累。但现在来说,我更多是心怀感激的。忘不了少年第一次看到黄浦江的繁华景象心里的震撼,现在看来,这座国际大都市地上的繁华和璀璨都根源于地底下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们。《疯狂的石头》有句台词说道过:“城市是母体,我们就生活在它的子宫中”。依我看,城市和人民更像是生物学中共生的关系。人们的辛劳铸就了城市的辉煌和发展,辉煌的城市又用更好的福利和前景反哺这些辛劳的人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上海缺极为巧妙地将这二者平衡到极致。


探寻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在家呆了4个月。我开始学会用镜头去记录我眼前的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随同几个小伙伴,背着相机,一起在上海的犄角旮旯刷街,高楼大厦打卡。走到了“游客”不会去的地方,也更加品味到这个城市底部的内涵和烟火气。从小南门走到甜爱路,再到武康路,上海历史的灰尘被我一点点聚集。拍陆家嘴也不再是外滩,而是去更加美丽的乍浦路桥。

夕阳陆家嘴.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台风后的第二天,金色的夕阳斜照在陆家嘴的高筑上,整个过程只持续了大概2分钟,实属难得。对魔都深入地探寻,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感触到了一个城市底层的气息。在去年拿到驾照之后,经常开车在上海的外环和中环上跑。上海的地面交通系统网十分便利,高架高速完善,在这个城市开车是种享受,当然,别赶上上下班高峰期。晚上在路边散步,吹着海边来的清凉的风,时常感叹上海迅速的发展,也深感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变得越来越稳定,城市越来越繁华。上海的今天,是上海几十年一代代人勤奋耕耘的结果,他们为了后辈筑路,于我们也是。


后记

上海被一条黄浦江划为两半。江西边的外滩,象征着历史;江东边的陆家嘴,体现着未来。上海之于我,就如黄浦江之于上海,具有同等深刻的意义。在我过去与未来的联接点,上海是不可磨灭的重要角色。以后大概率会在上海定居,也希望自己能为上海乃至国家贡献自己的一点微光。撰此文期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盛大庆祝。希望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上海能进一步发展和繁华,这颗“东方之珠”能在世界城市之林发出更耀眼的光芒!